IMG_5595-2.jpg

Blog

學位背後的經濟學

香港經濟近年一直低迷,早於兩年前,已經不少人預計香港將陷入「一潭死水」。剛剛公布的2025年3至5月失業率更升至3.5%,數字固然值得關注,但一味唱淡無助於出路。我們選擇留下,就要相信仍有希望,並更努力為香港尋找新方向。在重重挑戰之下,「教育產業化」或許正是香港經濟重啟的重要起點。

所謂「教育產業化」,不是簡單地將教育商品化,而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,將教育視為推動經濟、吸引外來人口及人才、創造相關產業鏈的長遠投資。由大學學費、學生日常消費,到嚴重不足的學生宿位需求,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經濟價值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來港升學的年輕人,往往願意在畢業後留港發展,為香港注入新的競爭力與多元文化。

誠然,本地中小學生人數持續下跌,但只要政策得宜,香港亦可如新加坡般,吸納大量東南亞及內地中產家庭來港落戶。他們的下一代,在香港成長、受教育,自然會視香港為家,成為建設這城市的新力量。內地中產對香港的憧憬仍然存在,尤其是香港身份證及特區護照的吸引力,加上在港升學可作為通往國際的跳板,這種綜合優勢,正是香港不可忽視的資源。其中,政府可放寬 IANG 簽證年期,鼓勵畢業生留港就業創業;亦可用稅務誘因吸引私營資本,快速補足宿位與科研基建。新加坡「Global Schoolhouse」曾為 GDP 貢獻 3%,香港有條件複製。

香港地少人多,卻匯聚多間世界級大學,亦有越來越多自資院校計劃升格為政府資助大學,整體教育質素及數量均有潛力進一步提升。這些學府不但能吸引優秀學生,更是創新、研究與產業合作的平台,長遠而言,絕對有助於推動香港整體經濟結構轉型。

所謂「香港人」,從來不應單憑出身地或語言定義。七、八十年代,無數內地新移民來港落地生根,經歷幾十年努力,成就今日的香港。他們的故事,正正印證了香港真正的價值:一個容許不同背景的人只要願意向上,就可以開創新生活的地方。教育產業化,不僅是經濟策略,更是延續這種精神的途徑。